什么是猛

在连州听说中国特色。Net被《中国猛博》一书列为500猛博之一,一时不免有些得意。
但是听了杨恒均的演讲后仔细想想,猛博实在是麦克斯韦之妖,只有中国这种独特的言论条件下,才会诞生猛博。
因言论而受罪,特别还是因为揭露政府腐败,宣传自由民主的思想而受罪,这世界上本来有一些:有些解体了,有些政变了,有些被美国解放了。剩下来的没几个了。
不过是说话,而且还是在匿名的网上说话,有什么称得上猛的。

我承受不起这个重量,不过我知道《中国猛博》一书中很多人是名副其实的猛博。
他们并不仅仅是在网络上写作。他们参与NGO,关注上访民,在传统媒体呼风唤雨,喝过茶,坐过牢,走到哪里都有华尔街、纽约时报跟着拍。他们实实在在的改变了一些事情,改变了一些人。

比如digitalboy,说实话,以前在twitter上挺讨厌他的,动不动就是“这个送你,不免运费”。
但是年会上和他打了点交道觉得这个人还不错。
而今天在广州市政府门前,他则是完全的把我感动了。
一个深圳人,不远几百公里跑到广州来参加游行,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人们都坐下的时候,他还站在那里,拿着喇叭维护秩序,他图的又是什么。

那些举着牌子,高喊口号的人。
那些冲破重重阻拦到达现场的人。
那个戴着防毒面罩的人。
那个在市政府门前独自骂政府缩头乌龟的老人。
这些人才是真的猛。

部落格为谁而写

由Williamlong和郑昀的纷争引出这个话题,Blog为谁而写,应该对谁负责?

先简单介绍一下他俩的纷争,Williamlong在月光博客上半点名的批评玩聚通过数据采集赚取搜索流量。而后不久玩聚在国内的搜索引擎中被除名,因此郑昀怀疑是Williamlong向各公司投诉,并且郑昀也给出了数据采集的理由。而后Williamlong声明自己并没有向各公司检举,郑昀也开始将视线转移到河蟹上面去。

按说这个事情到这里就该完美的结束了。
但是maoz月光,自由,责任感一文里引出了本文第一段提出的问题:Blog为谁而写,应该对谁负责?

说说自己的情况。
我说过我自己开始写Blog完全是因为(前)女友的影响。当然如果没她在,自己在几年后是不是还是会走上相同的道路,又或者是做个根正苗红的研究生,这种假设根本就没有意义。没错,一开始,我的Blog就是写给她看的。(各位喜欢八卦的同学可以往前翻。)
在知道GFW这个东西的存在以后,我的心态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那时开始,我认为传播真相、反审查就是我的义务和责任。所以时事的东西渐渐多了起来,同时从Blogcn一路转战到WordPress,最后还换了zhongguotese.net这个域名。

面对600个订阅的读者,我觉得大抵自己是问心无愧的。
我曾经不遗余力的传播真相,揭露谎言。我也真诚的写下自己的思考,抛砖引玉。
在我讨论风花雪月的时候,也希望读者能够体会我的心情。
Blog并不是像新闻联播那样的宣传工具,它是交流工具。
因此,如果评论和trackback系统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我作为作者也会觉得伤心的。

因为我认同“不可以以道德要求他人”这个观点。因此文首的问题有两个答案。
给他人的答案:Blog为自己而写,应该对自己负责。
给自己的答案:Blog为读者而写,应该对读者负责。
而maoz谈到的“当一个博客不再自由”的困扰,如果一个Blogger觉得读者的期望沉重到自己无法背负,那么卸下来就好了。玩笑的说:目前还没有因为某Blog停止更新导致读者自杀的报道。

年会二日精要

Shel Israel讲了几个Blogger因为Blogging改变生活的故事,有几个非常的感人,不过后来私下讨论的时候都觉得翻译的效果很不佳。虽然David Feng很努力的在翻译,但是翻译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翻译导致演讲冗长重复和支离破碎。这种情况总让我想起我大学的某个教授,用英文的教材,念一句英文,然后翻译成中文,一般这个时候我就睡着了。

第二个演讲是和菜头的,他出场的时候引起了轰动,一时闪光灯无数。至于说和菜头的演讲内容,昨天和他基本上都讨论过,或者看和菜头自己的文章,其中一半是演讲的原话。

平客不知是否是保持着广播人的矜持,用“PPT去死”这样的口号拒绝了视频演示。平客提出了几个观点:辩论的目的是交流而不是说服,辩论要寻找好的对手,除此以外的辩论是浪费生命的自杀行为。

2008/11/16

下午接受feng37的邀请去参与EFF(电子前线基金会)的团体讨论,参与讨论的有那个告GFW的律师,还有一个叫做“应正”的人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刻意大声宣布“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稳定”云云,让我感觉非常的不愉快。我询问了几个关心的问题,大致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问题一:一个简单的网络活动很可能是跨国家的,那么究竟该适用哪国的法律? 简短的答案是:能把你送上法庭的那个。
问题二:Tor怎么从EFF脱离了? 答:Tor和EFF目前还在紧密合作中,只不过从EFF那里毕业了。
问题三:美国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隐私。
问题四:EFF会为中国人提供法律援助吗? 答:美国人是优先保障的目标,不过可以考虑加强交流。(对那位律师尤其有帮助,我说要EFF考虑考虑支持他。)

据说在下午的时候有一次围观国保的事件,也许过两天就会有视频出现在Youtube了。

结语是由杨恒均完成的,在所有演讲中可能是最右的一个。不过晚上吃饭的时候也有人批评他是强奸右派观点,过于空洞和虚幻。但是我觉得在这种条件下也就只能说到这种程度而已。如果你说他老奸巨猾,也许就犯了对他人道德批判的错误。

晚上一帮人到友鸡会聚餐,相当热闹,Zuola同学发表名言:“我要是没有心眼,我能活到现在?”结果被Isaac骗下了两杯酒。
吃完饭后转移到北风的凹凸酒吧,本人撤离。

忘了说,中午在食堂吃出这个……

2008/11/16

年会一日精要

早上到得比较早,或者说年会开始的比较晚,接近九点的时候才开始清场,10点才开始安替的年会keynote。对于安替的这个演讲我有一些疑问,后来在下午找了个时间和安替单独谈了谈。

安替有几个比较重要的观点,中国的Blog是媒体人在新媒体的尝试,也就是Blogger精英论,而不像是欧美那种反传统媒体的性质。与Isaac的Blogger草根论有着不同的观点。
他希望对中国的媒体进行联合,对新闻的好坏设立统一标准,换句话说就是建立中国的普利策。

据说是在安替演讲的时候,警察叔叔来了。
IMG_2216

欧宁演讲的时候后场就比较吵了,到了冯大辉讲的时候,他就哭丧着几乎要逃离讲台了。
余敏玮的内容挖掘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一直都想学Data Mining,不过他们目前不对Blogger提供服务。我觉得可以开发Blogger知名度、口碑之类的信息服务。

下午就没有好好的坐在会场,在外面参与小组讨论。

首先是和安替。我对“媒体应该有统一的好坏标准”感到不解。安替解释说,其实主要还是精英论和草根论的差别,而且,安替这个演讲的主题,根本不是新媒体,而是传统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借助新媒体保存自己,在中国这样一个新闻不自由的国度里伺机反扑。安替总结传统媒体——报纸,在一下几个方面比新媒体有优势:社会认同感,信息满足感,覆盖面/价格。(大意)
社会认同感是说,新媒体,如RSS订阅,在不同人之间基本上是不相同的,并且RSS订阅会使人的阅读面越来越窄,因为个人会订阅自己喜欢的,退订自己不喜欢的。但是这个社会需要一个东西,为所有人创造共同的话题。就像是同事间闲聊会聊起昨天晚上的新闻联播一样。
信息满足感是针对RSS的信息过载来说的,有人的Google Reader是1000+未读,这个就有一个压迫感,即使你早上10点读完了,说不定11点又会冒出几条,这个可怕的信息饥饿压迫没有尽头。但是报纸不同,早上一杯牛奶,一份报纸,一天的新闻阅读就完了。
覆盖面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不要以为网络有着最大的覆盖。事实上,广大的农村并没有那么好的条件能够利用网络媒体,但是传统报纸能够填补这个空缺。
以上这些都是假设在一个完全自由和充分发展的媒体条件下,对于一个普通读者的优势。显然这样的环境是现今的美国,中国要到这样的条件,可能还要很多年。
在敲这份精要的时候我又想到几个问题:Google Reader Share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认同感的问题;而覆盖面的问题,由于中国离这一天还不知道有多少年,技术的进步会不会消除报纸的覆盖优势?

然后是和维基百科的meetingup,我询问了一下解封之后中文维基的文章增长情况和访问量,结果很惊讶的发现,除了短暂的增长,情况和解封前几乎没有本质的变化。我将这种情况解释为鲨鱼的玻璃隔板实验:大家内心中都没有意识到中文维基已经解封了。另外还有维基编辑器过于复杂,和一个缺乏协作的心理问题:维基的文章要求是高标准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必须由你一个人达到这个标准,你可以完成一部分,然后加上合适的模板,自然有人会接受剩下的工作。
维基百科由于“过于民主”,所以对于很多提议都是漫长的表决过程,结果往往是提议者失去当初的兴致。

再接下来是和菜头和feng37的PK,说PK过于夸张,因为事情很简单的以feng37的“我晚上也想了很久”这样的道歉告终。不过我始终认为和菜头宣称的“新女权运动的失败”论断过于主观。后来和菜头讨论宣扬普世价值的手段,他认为大段说理是没有效果的,因为真正的目标受众才没时间看那种东西,要掰碎了,融入到生活中,才会起到效果。他举例说徐静蕾,如果在Blog中抱怨政府单双号分流,效果比一个法律专家大谈物权、人权要有效果的多。(但事实是徐静蕾很支持政府的做法,这点让和菜头骂了粗口。)

和菜头

后来和羊城网的小劳,以前并不认识,谈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以及林嘉祥和杨佳案的程序正义问题。小劳认为林嘉祥案是程序正义的,处理甚至是过于严重的。因为以已经发生的事实来说,林嘉祥只说他做了,做了什么却没有说,也没有做成功。所以对于当时的动机完全就没有任何认定依据。他举例说,如果小女孩是高官家庭,林嘉祥是普通打工仔,民众是不是会改变看法同情林嘉祥呢?以身份论罪,与文革又有何异?

接近5点的时候,连岳出现了。不是我认出来的,是和连岳吃过饭的amoiist认出来的。

连岳

唉?你以为连岳应该有40岁了吗?
没错…连岳有38岁…该死的baby face……

晚饭和几个Blogger一起吃的,本来是两组人一前一后进入餐馆,然后有人说,干脆坐一桌吧!
于是这两群不认识的人坐在一起边吃边侃。
参与年会的Blogger们都很亲切,仿佛是相识多年的朋友一样。

伟大的读者

今天又看到了song的评论,让我知道他不会像五毛党一样扔下评论就走掉,而确实是认真的读过我的文章,认真的在研究问题。
在写《网络信用系统》之前,我没有怎么去搜集已有的文献,只是感觉没有见到关于这个问题的中文文章,因此才决定写这个东西。如果说我的目的是抛砖引玉的话,那么,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了。
订阅本站评论的读者好像不多,所以我全文转载song的评论,并且以斜体加上我的注解。

你的网络信用系统,我觉得说了两个事:
第一:
新闻源划分
”新闻源可以分为两类:自主提供新闻来源的一手新闻,和参考其他一手新闻来源的二手新闻。
而新闻的内容又分为两部分:新闻事件本身,和附加在新闻中的媒体的主观态度。 “
第二:
新闻信用评级:
新闻信用阈值:sum(一手新闻源信用度)=>用可信的二手修正
新闻源信用度:审查过去记录直接评定+根据引用关系将信用度推广。
基本上就是说网上有报料也有传言。做考证要找到报料的,看他信不信得过。信得过的人相信的人一般也信得过。
几点看法:
1.你触及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很多猛料是草根爆的。而且他们是以后暴料的主力。很多传统媒体也认同这一点,比如cnn的ireport。他们的信用度无法用历史考证。很多草根一生就报一个猛料。
3.你忽略了网上很重要的一个东西:聚合新闻的场所:wiki,著名论坛,一些rating system.很多料是因为在这些地方浮起来才得以为我们所知,而这些地方也有及其重要的鉴定真伪的功能。wiki的策略做的就很非常好,当然我们知道不是足够好。(我其实有提到过社会性媒体的)
4.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一般一个事很少有两个以上一手爆料者,特别是国内。大家都有默契和平衡。而且相加这个运算不是很合适。比较合适的是可信概率运算:
1-p=(1-p1)(1-p2) (国内媒体多使用新华社通稿不能算多个新闻源,而且你肯定知道我对国内媒体的态度。至于可信概率运算,在数学上把可信概率设为0~1之间当然没错,不过我个人倾向于不设定它的上限)
5.你提出了一个原始的没有外界用户参与的信用系统,供个人使用。但站在开发者的角度,开发一个多用户参加的信用系统放网上更划算(software as a service),而且可以利用的信用甄别信息更多。我假使你提出这个系统的目的是要做一个支持软件/网站,因为你这个“系统”跟“浏览常识”的主要区别在于你尝试把事情量化,逻辑化。(其实我的本意就是希望能依此完成Google Reader之类阅读器的评价插件,或是Digg类站点。但是,我没有这个编程的能力。)
6.一些比较专业的相关资料,供参考:(有时间我会看)
Trusted Systems; March 1997; Scientific American Magazine; by Stefik; 4 Page(s)
TrustMe: anonymous management of trust relationships in decentralized P2P systems
Aameek Singh   Ling Liu
Coll. of Comput., Georgia Inst. of Technol., Atlanta, GA, USA;
Peer-to-Peer Computing, 2003. (P2P 2003). Proceedings.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ation Date: 1-3 Sept. 2003
Reputation system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archive
Volume 43 ,  Issue 12  (December 2000) table of contents
Computing and using reputations for internet ratings
Electronic Commerce  archive
Proceedings of the 3rd ACM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table of contents
Year of Publication: 2001
Bayesian Network Trust Model in Peer-to-Peer Networks
Book Serie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Book    Agents and Peer-to-Peer Computing
Measuring Levels of Trust
Laurie L. Coucha and Warren H. Jonesb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_ob=ArticleURL&_udi=B6WM0-45K13RV-D&_user=10&_rdoc=1&_fmt=&_orig=search&_sort=d&view=c&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10&md5=5414de0294d46d97ad01e0a6c1dfc8c0
Towards a Generic Trust Model – Comparison of Various Trust Update Algorithms
Book Serie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Book    Trust Management
http://en.wikipedia.org/wiki/EigenTrust
Google的page rank也是在跟这些人比较近的一个research community的工作基础上做出来的。
7. 一些实验性的系统:
http://trust.cse.ucsc.edu/
http://trust.mindswap.org/
http://www.advogato.org/article/261.html

其实我自己也曾想过在这方面写点东西,但是一直没时间。也可能就不写了,因为已经有人已经把我能做的都做了。
你思考的很多问题是好的,但是鉴于网上一般有n个以上牛人同时专业研究那个问题,你最好把问题表述的简单平实一些,这样有利于可持续性的建设性思考。并在提出自己看法前多看看已有成果,这样你才不用做重复脑力劳动。(使用那种艰涩的数学式表达的原因在上面第5条的注解已经提出)

“如果你读了The Meme Machine就会知道,Blog作为一个Meme聚合体,在本质上就是要寻求自身的复制。说简单一点,写Blog本质就是布道。况且我又不是没开评论。”
是的,没错。你想说什么是你的自由。我说我不喜欢你的腔调也是我的自由。
http://www.rongshuxia.com/channels/zj/channelz/acheng/wen5.htm
(王朔):“说到文章,你一提这问题,我脑子里就有一比:我和陈村是那种油全浮在水面上的,阿城,是那种油全撇开只留下一汪清水的。论聪明,这个不好说谁更聪明;论见识,阿城显然在我辈之上。谁像他那样十年都在世界上跑,而且现在还在跑,这在文章中就显出来了。我看去年他在《收获》开的专栏,讲常识,句句都是断根儿的道理。同时在上面开专栏写“霜天话语”的余秋雨跟他一比,就显出力绌,不过是一些世故的话,家常看法,不说也罢。这个人对活着比对写文章重视,幸亏如此,给我们留下了活着的空间。”
接触到国内很多对网络感兴趣的年青人,可惜都很热心用概念和名词把自己的脑子给填的凌乱不堪,一路高歌猛进的成为网络织成的巨大Meme Machine中没有个性的个体之一。有灵魂的人,不该满足于此啊。(如果你看到上面我对第5条的注解,也许就会稍微改变一点看法。)

我对我在上篇文章中的恶言道歉,你是一位伟大的读者。
PS:网络信用系统还有最后一节,将会是最实用的一节:附录。

Badges for you

为感谢本站的读者一直以来对该Blogger的支持,现由本人亲自(没钱请设计师)设计徽章一枚,准备在08年中文网志年会上发放。

徽章的效果图

2008-11-04-221542

已经预订十来枚,准备送给忠诚读者。
如果你以前在本站留过言(五毛去死),或是在IM上和我说过话,或是在Twitter上和我唠过嗑。
恭喜你,如果你想要这个徽章,赶紧在这儿占个座。
虽然我不一定会按沙发板凳地板的顺序来发的说……

而本人,则是会戴上下面这个徽章,不要认错人。

2008-11-04-221507

搬家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久住,就是搬家。

我要从学校搬回家,正好家里也要搬家,然后我又得去广州工作。

不,我并不是在怀旧。
像我这样没心没肺的人根本不会怀旧。

我要说的是:
这些地方一时半会都不会有宽带啊!

所以把Twitter每日摘要功能打开了。
只要手机还能推,Blog就不会闲着。